忻州自古就是出美女的地方。历史上的“四大美女”之一貂禅就出生在忻州市木芝村。忻州城市街头,美女随处可见,大多数农村都能找出几个如花似玉、顶级漂亮的美女。忻州美女是被一方水土精雕细琢过的。俗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历朝历代,忻州向来是多民族汇融之地,犬戎、北狄、拓跋、鲜卑、契丹、党项以及后来日渐强大的匈奴部落都曾在这方土地上留下足迹。民族大融合,人们结把子拜兄弟,直至儿女联姻,给予了忻州女子糅杂众多精华的机会,造就了美艳、豪迈的忻州美女。

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,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。木芝村原盛产木耳,故名木耳村,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,遂改名叫木芝村。村中传闻,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,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,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。村中原有过街牌楼、前殿、后殿、王允街、貂蝉戏台和貂蝉墓。

门檐上悬“貂蝉陵园”横匾,两侧有“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;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”金文机联。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,有“霍清泉”、“智擒赤兔马”、“歪脖子树”等民间传说,都与吕布有关。所以民谚有“忻州没好女,定襄没好男”,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,从此,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,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。

傅山苑

座落在顿村西坡,北临顿村文化广场,占地约四十余亩。傅山苑始建于2007年4月,傅山苑座南朝北,苑内分为两个大院,一进大门的北院较大,院东是名人书画厅。院西是傅山书画院。院中有人工湖、假山、瀑布等景观相辉映。人工湖东是傅山碑廊,廊内有45块当代名家书写的傅山诗词;湖西是因地制宜建造的具有晋北特色的土窑洞,上层是傅山文化研究会所在地,下层是傅山时期农耕文化回忆展厅。

南院是一座仿明代民居院落,也就是新建的傅山故居。该院座西向东,以西为上建有三间西大厅,厅内有2.6米高的傅山砂岩雕像,两侧配有耳房,分别为书房和药房。正房为傅山起居室。一张仿古木隔扇将房间分为内外间,里间是传统的火炕和锅灶,外间为客厅。南房为忻州古韵民俗大观,里面陈有明清时期各种民俗活动的小泥塑,憨态可掬、栩栩如生。东房为历代名人论傅山室,墙上挂有傅山著作以及历代名家赏评。

元好问墓及野史亭

位于忻州市南韩岩村。“野史亭”是金代大诗人、著名史学家元好问修史学文之地。亭高12米,基座高2米,六角攒尖顶形,设计奇特,构筑精巧。

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,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、“一代文宗”。其诗、文、词、曲各体皆工。诗作成就最高,“表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

公孙杵臼墓

位于忻州市城东一公里处,公孙杵臼为春秋时晋国人,晋景公三年(公元前597年)和程婴合谋,藏匿赵氏孤儿赵武,自己献出了生命。墓区现存祠堂与墓。

祠堂为长方形院落,占地约7亩,现存房舍殿堂20多间,正殿5间,中为公孙杵臼祠堂,神台木阁内有公孙杵臼夫妇塑像。墓区在祠堂正南200米处,墓丘高2.3米,墓前有明清代正德11年“晋义士公孙杵臼墓”碑通。

兴国寺

位于忻州市城内兴寺街。据碑文记载:兴国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(623),原名圣国寺,唐圣历元年(698)敕为太平兴国禅寺,后唐长兴年间(930-933)改为兴国寺。该寺原先规模宏大,近来在维修天王殿时,发现梁上有块木板题有:“大唐敕赐忻州城太平兴国禅寺,周围有十二院。大明洪武年重修,成化年重修,弘冶年又重修,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,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开工重修佛殿、廊房、围墙。万寿宫朝门周正堂、济荣重修。”若大的一座皇家敕建寺庙,清以后再没维修过,幸存下来的只有天王殿一座建筑。

忻府区佛教协会会长寂常法师法师四处募捐,自筹资金建殿塑像。现在已建起大雄宝殿,东西配殿。与大雄宝殿相对的是天王殿,该殿面宽3间,进深3间,单檐歇山顶,莲花形斗拱,黄色琉璃瓦剪边。殿内有两根柱子支撑着大梁横柁,这种结构为“减柱法”,是唐代遗构。

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

位于忻州市境内的系舟山脉。公园距省城太原60公里,北离忻州14公里。总面积为11万亩,森林区面积2.3万亩,海拔最高高度为1800米。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,山势巍峨雄壮,岩石嶙峋怪异,并有许多喀斯特溶洞,尤以禹王洞规模最大,景观奇绝,人称“华北第一洞”。

禹王洞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为禹王洞景区、聚宝盆景区、苍龙山景区和翠岩山景区,另有两处人文景观。共110个景点。

金洞寺

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为儒释道三合一寺院。金洞寺历史悠久,有宋、明、清三个时代的建筑,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一,又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名胜。位忻州市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.5公里的山坡上。金洞寺又名龙门寺,占地面积约10亩。原由上、中、下三个寺院组成,上院金光寺在龙门山腰,中院铁头寺在龙门山沟。上院和中院已毁,只留金洞寺保存完好。金洞寺建筑别致,都是三间一处的正殿,不成规则的五个殿宇,依地形一个院比一个院高,形成五个独特的院落。

金洞寺的主殿是文殊大殿,坐落在2米高的台阶上,悬山顶式建筑,面阔10.5米,进深11.7米。大殿内有金刚菩萨。整个大殿雄伟壮观,完全保存了明嘉靖七年的建筑原貌。文殊大殿西南是北宋元佑八年(1093)以前修建的转角殿,是忻州市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,单檐歇山顶式建筑,和文殊大殿形成鲜明的对照:文殊大殿房屋陡峭,斗拱俊俏华丽;转角殿瓦顶举折平缓,斗拱肥大古朴。

转角殿进深、面阔均为9.5米,呈正方形。殿内梁架全部明露,砍削规整,完全是宋代建筑结构风格。殿内依两个后金柱支持的神龛,系金代制作,是按实物比例制作的二层楼式的建筑模型,为其他庙宇所少见,实属珍品。本殿供奉的是神农和伏羲,木雕像栩栩如生,神龛上牌匾书:“先师佑民之阁。”

文殊大殿东侧是三教殿,明嘉靖二十年(1541)重建,悬山顶式建筑。原有孔子、释迦牟尼、老子的塑像。三尊教主塑在一起,以三教殿为名,实为儒释道三教“统一战线”的殿堂。三教殿前边是普贤殿,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建,悬山顶式建筑。殿内原塑有骑大象的普贤菩萨,同文殊、观音、地藏王,被称为西天释迦牟尼佛的四大菩萨。南面紧靠山门的是奶奶庙和老爷庙:西侧的一间为送子观音菩萨;东头的一间塑有山西人最崇拜的武圣人关羽,中间的一间辟为过殿。

忻口会战遗址

忻口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,是忻州的北门户,早在汉代,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。忻口战役是中-队抵抗日本侵略军进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役。1937年10月初,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约三万余人,由北至南直取太原。在“停止内战,一致对外”的思想指导下,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。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,国共两党浴血奋战,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,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。这次战役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使日军企图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梦想化为泡影,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士气。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游击战、阵地战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一次战役。

遗址南北长1000米,东西宽500米,现存有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窑洞50余孔及204号激战地,至今战争遗物时有发现。除部分窑洞坍塌外,余皆保存完整。

秀容书院

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(公元1775年)。当时忻县称秀容县,故以此得名,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。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,后书院逐渐扩建,文昌寺并于书院中。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:正中四角亭、南八角亭、北六角亭。

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,每边长约3米,亭高约9米。六角亭旧称寥天阁,为全城最高点。立于亭上,可俯瞰全城。原六角这样有有一砖拱门,称天之衢,意取书院读书人,通过天之衢,登上寥天阁,飞黄腾达。

忻州故城

原有四门,城门上均有楼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(1596),由于历史的原因,仅有北城门楼幸存于今。城楼总高28米,宽七间,深四间,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(明三层,暗三层),歇山式屋顶,楼内无柱,梁架结构简洁,连接严实。城楼阳面三层高悬一巨大匾额“晋北锁钥”四个雄伟浑厚的大字。整个城楼,红柱蓝瓦,画栋雕梁,富丽堂皇,甚为壮观,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。登高俯视,市区景观,尽收眼底。

抬头远眺:南倚石岭、赤塘之险,北扼忻口、云中之隘,位居全晋后藩,他当交通要冲,定襄、静乐分峙东西,宁武、雁门环山拱后,既为三关内障,更属四塞要地,由此才知“晋北锁钥”四个大字的分量。以“锁钥”形容山关要隘的只有两处:一是山海关的联语:“两京锁钥无双处,万里长城第一关”;再就是忻州北城楼上的匾额:“晋北锁钥。”然而山海关还经过人为的修葺加工,而忻州则纯粹是自然地貌,更为难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