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源寻迹| 或许你知道成都太古里,但不定了解旁侧的大慈寺
大慈寺 “精妙冠绝”
这座古大圣慈寺,又叫大慈寺,位于成都市区中心位置,比邻远洋太古里,是一处难得是隐于闹市中的佛门清净之地。大慈寺相传始建于魏晋(也有说法为隋代,关于此后文有具体解释),唐宋为鼎盛时期,据传名僧玄奘法师20岁时曾在此寺受戒、讲学,因其历史悠久、文化深厚且高僧辈出,被世间誉为“震旦第一丛林”。
大慈寺一景
据宋代文献普济的《五灯会元》记载,大慈寺相传最早是由印度天竺僧人宝掌“魏晋间东游此土,入蜀礼普贤,留大慈”,时间约为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。但当时只是寺庙前身,还并没有使用“大慈寺”这个名字。南朝时期,大慈寺周边也有其他寺庙,形成一个佛寺兴盛和聚集的片区,如大慈寺东面就相邻有多宝寺的城中戒律院。
游人烧香火
大慈寺比较有规模的寺庙形成于隋朝,内部各种楼、阁、殿、塔,包括一些神像、佛像、画像构成了与众不同佛寺气质。从南朝到隋唐,所谓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绝非单单形容一个金陵建康,可以说南方重要大都会都充满香火气息。
《唐明皇幸蜀图》李昭道 唐
宋摹本
成都大慈寺真正脱颖而出来自唐玄宗入蜀避难,后来其赐名“敕建大圣慈寺”,奠定成为巴蜀第一大寺的辉煌。
天宝十五载, 安史从北方起兵,引起唐朝长达八九年的动荡,迫使唐玄宗逃出长安前往成都。据说唐玄宗来成都以后,偶然在街头见到当时有大慈寺的僧人英干在街头施粥,救济穷困百姓,并为当时中原的百姓祈福。
《唐明皇幸蜀图》局部人物
年届七旬的玄宗在逃难过程中,曾经生活在人世顶层的大唐天子,亲身经历过吃不上饭,忍饥挨饿,反而接受百姓救济的尴尬境地。唐玄宗见到这一幕深受感动,决定要褒奖大慈寺僧人的善举。他得知旧交无相禅师在成都,请他跟玄宗到行宫内殿居住,下诏赐田一千亩,敕书“大圣慈寺”匾额,让无相负责主持扩建大慈寺。因为无相禅师先后在成都建造过多家寺庙,有净众寺(无相禅师正是长期住在净众寺)、菩提寺等。
大慈寺夜景一角
唐会昌五年(845年),武宗灭佛,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,故“不在除毁之例”,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,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。在五代战乱时期又因王氏的前蜀,孟氏的后蜀皆对宗教、文化、艺术保护发展较多,相对中原寺院保存较好。
大慈寺一角
唐宋时期大慈寺虽规模宏大,但宋后还是经历战火,几经兴废。
明宣德十年(1435年),大慈寺毁于火灾,明末复毁。清顺治间重修,知府冀应熊为书“大慈寺”匾额。
同治六年(1867年)再次重修,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、弥勒殿、观音殿、大雄宝殿、说法堂及藏经楼、接引殿(1958年辟东风路拆除),两旁建筑为客堂、斋堂、禅堂、戒堂等,共占地四十余亩。
“古大圣慈寺”
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而成,各殿堂石柱上,刻有清代名士顾复初等撰书的楹联。其中进门时看到的“古大圣慈寺”石匾历史悠久,为四川按察使黄云鹄榜书。刻于光绪六年(1890年),为大慈寺一宝。
大慈寺重绘壁画
除此一宝,大慈寺还有两宝,那就是大慈寺殿堂内的字画与佛像。
自信法师建成大雄宝殿的五年后,也就是公元1873年4月8日,那天正是释迦摩尼佛诞生日,藏经楼建成。藏经楼是一座两层建筑,飞檐翘角,气势宏伟,一层为说法堂,二层为三藏全经,前面提到的其“一宝”中的字画文物及精美绝伦的壁画皆珍藏珍藏于此,为大慈寺增添了许多艺术光彩。
关于大慈寺的壁画,不只佛教画史中重要一脉,更是中国绘画演进史不可缺少的一环。可考的资料历史上一共有75位与大慈寺有关的画家。
大慈寺重绘壁画
北宋神宗年间的成都府路转运使李之纯所著《大圣慈寺画记》中言:“举天下之言唐画者,莫如成都之多;就成都较之,莫如大慈寺之盛。”而且他在成都做官九年,时往大慈寺观壁画,待其离开成都时,“而未见者犹大半”。至于壁画的内容,李之纯提到佛教题材的就有:“画诸佛如来一千二百一十五,天王明王大神将二百六十二,佛会经验变相一百五十八,诸夹绅雕塑者不与焉。像位繁密,金彩华缛,何庄严显示之如是。”
大慈寺一角
宋代范成大《成都古寺名笔记》、黄休复《益州名画录》等书,对大慈寺壁画作者及内容也有多处记载。宋嘉祐元年(1056年), 同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苏轼、苏辙两兄弟一起到大慈寺游玩,也对唐代佛画大师卢楞伽的作品倍加赞赏,称大慈寺壁画“精妙冠世”。若再加上写生人物壁画、山水壁画,以及大量雕塑,大慈寺可以称作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。(需注意的是,因年代久远以及动乱被毁,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,唯有靠前文所提的三部文献记载去了解,现今的大多为清代与当代修复遗迹,切莫当作真实的唐宋遗迹)
大慈寺一角
可以说从相关记载中大慈寺的艺术就可以感受到,川蜀地区的艺术从中晚唐后到五代宋初有着飞速发展,也是全国艺术中心之一,其中是有较多的历史原因。
在唐代时就不断有画家自中原来,其中最有名的如吴道子的弟子卢稜伽,其他如赵公祐、范琼、陈皓、彭坚等,对于西蜀绘画传统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。唐末来避难的画家更多,其中较著名的有孙位、张南本、常桑、滕昌祐、刁光胤等。他们将中原文化带到西蜀,如赵德玄在晋天福年间入蜀,携有隋唐名画百余件,皆皇室藏品之散逸者。他们的创作活动推进了西蜀绘画的发展。
大慈寺一角
据宋人黄休复《益州名画录》记载,当时道释人物画,在西蜀非常盛行,仅大圣慈寺,就有许多名家绘制壁画,如翰林待诏杜龊龟,创作了畀庐佛,十二面观音、菩萨、罗汉等画幅;翰林待诏杜敬安,创作了北方天王、无量寿福等作品;画家惠崇和尚在这寺里也画了不少名画。每逢风俗节令、喜庆寿典和祭祀等活动,也要绘制道释鬼神的壁画,如钟馗打鬼图就很盛行。
金秋时节 大慈寺
前蜀光天元年(918)王建去世,画家赵德齐与高道兴,画陵庙鬼神、车辖仪仗等一百多堵壁画。后蜀主王衍,穷极奢侈,《五代史》载他在咸康元年(925)奉母同游青城山,令“宫人皆衣道服,顶金莲花冠,衣画云霞,望之若神仙”,宫中则“壁上五彩画,图青山碧水,珍禽异兽”。无论是“衣画云霞”,还是壁上“图青山碧水,珍禽异兽”都需要大量画工,宫廷的提倡,也皆会使山水花鸟画兴盛起来。
大慈寺重绘壁画
所以有关大慈寺的壁画记载,是晚唐川蜀地区绘画较高水平的有力证明,也是符合历史实情与逻辑的。现今的大慈寺虽然已很难再见当年唐宋壁画的荣光,但他在西南地区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是无法泯灭的,也是锦官城一大商业区与历史遗迹相结合的典范区域,已然成为该城的地标之一。
大慈寺鸟瞰图
大慈寺一角 花团锦簇
大慈寺一角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文字编辑:青青子衿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